罗非鱼原产于非洲,为热带内陆性鱼类,我国自从引入罗非鱼至今,经过不断的发展,养殖技术、产量、出口贸易等发面,在全球罗非鱼产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。但近些年,在我国罗非鱼养殖的主要区域(广东、广西及海南等地),罗非鱼的病害已经日趋严重,不仅给养殖罗非鱼的从业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,并严重制约了罗非鱼养殖行业的发展。罗非鱼病害中最为棘手的就是链球菌病,该病不仅死亡率高,且死亡速度极快,治疗起来极其困难,已然成为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的“恶魔”。
1、病原及病因
1.1 病原
经过相关专家学者研究,罗非鱼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为无乳链球菌。但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,罗非鱼链球菌病是由于多种细菌共同感染的一种病,其中包括无乳链球菌、嗜水气单胞菌等病原。
1.2 病因
此病在水质恶化,有机物质浓度过高的池塘发病较多。或者由于长期投喂劣质饲料、饲料投喂不科学以及乱用滥用药物,导致鱼类的抗病能力低下,从而让病原菌更易感染鱼类,导致发病。
2、流行情况
此病在我国南方罗非鱼养殖区域都有发病案例,主要流行时间为5-10月的高温阶段,高峰期在7-9月,流行水温25-37℃,发病率达20%-30%,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,发病鱼的死亡率可高达60%-100%,在高水温季节时,病鱼死亡高峰期可持续2-3周。该病主要威胁100g以上的罗非鱼,但近些年发现100g以下的鱼苗都常有此病发生。
3、主要症状
3.1 外部特征
感染该病的罗非鱼体表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充血;病鱼食欲减退,游动不稳定,在水面打转等现象,无惊恐反应常呈昏睡状;患该病的罗非鱼都有眼睛发白浑浊、眼球肿大突出等现象,正由于罗非鱼患有链球菌病时常有眼球突出的情况,因此很多养殖户多称此病为“突眼”病。
3.2 内部特征
患有该病的罗非鱼都会伴有腹水、肛门红肿、肛门外突的现象;解剖可见胃肠道内空无食物,肠道有轻度发炎和充血,内部积有大量黄色或水样粘液;肝脏肿大充血,颜色不均,比较脆弱;胆囊肿大,充满蓝黑色的胆汁。
4、链球菌的预防
4.1 改善水体水质
俗话说:“养鱼先养水”,在养殖过程中,随着鱼类排泄物、饲料残饵等有机物日益累加,从而导致水质极易恶化,使鱼类食欲下降,有毒有害物质还可使器官受损,功能紊乱,会使鱼类生长速度慢、抗病力差等状况,因此在养殖过程中,必须加强水质管理。视水质的情况不同,可通过使用生物或化学水质改良剂进行水质改良,水体恶化严重时可通过换水或加入新水,来改善水体环境。
4.2 科学投喂
饲料投喂一定要做到“四定”(定时、定量、定质、定位),同时根据鱼类不同的生长阶段及天气的变化的因素,合理的调整饲料的营养结构及投喂量,从而进行科学投喂,不可盲目追求利益,投喂劣质的饲料或大量投喂等。
4.3 定期进行保健
目前的罗非鱼养殖多为高密度集约化养殖,一方面给水体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荷,同时也导致鱼类生理机能低下,要减少疾病的发生,还必须做到内、外保健两方面的工作。如定期使用“底垢净”、“洁水灵”、“底毒消”等水质改良剂进行水质调节,同时在饲料中添加“应激宁+板黄散”等药物进行鱼体保健,提高鱼体的代谢能力及抗病能力。
4.4 加强日常管理
日常的水质管理、投喂管理、环境卫生管理等是养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疾病防治工作中重要的环节。大部分的发病池塘,在养殖管理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。因此要减少病害的发生,强化日常管理工作,做到防患于未然也是极其有效的方式之一。
5、链球菌的治疗
罗非鱼链球菌在业内被很多人认为是鱼类的“H1N1”,发病后很难进行药物治疗。但任何病在科学的指导下,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,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控制的。下面是华扬药业在长期养殖摸索中得出的治疗方案,以供参考。
5.1 调水、解毒
经过走访大量终端养殖鱼塘发现,发病鱼塘一般水体氨氮、亚硝酸盐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偏高问题,同时大多养殖户病急乱投医而使用各种药物,导致水体环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受阻,有毒有害物质累积,加之大量死鱼在水中腐烂,以致于水质很差。因此只有先调水、解毒,才能提高后续用药的效果。如使用华扬“底垢净”、“净水解毒剂”或“水质保护解毒剂”等,同时停止喂料。
5.2 消毒
发病鱼塘的水体一般都带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,所以对水体进行消毒是必须步骤。通常情况下,发病后鱼类的体质都较弱,不宜采用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进行消毒,宜用“复合碘”、“沐菌消+出血宁(苯扎溴铵溶液)”等温和型消毒剂进行消毒。经过反复实践证明,当水体中有机物较少即水质较瘦时,使用“复合碘”效果较好;而水体中有机物较多即水质较肥时,使用“沐菌消+出血宁(苯扎溴铵溶液)”效果较佳。
5.3 内服治疗
发生链球菌的病鱼肠道、肝脏等体内器官一般也会有病变,因此必须内服药物,进行治疗。内服可选用“鱼康宝—罗非鱼专用”,可有效对体内发生病变的器官进行消炎、杀菌,改善和修复体内器官的病变,同时可以提高鱼类的代谢能力及抗病能力,可使病鱼更好更快的康复。实践证明,按疗程及标准用量使用,3-5天即可见死亡量下降,7-10天会有明显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