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温或暴雨过后,泥鳅的病害相对比较多,主要症状为昏沉、漫游或在水面上作无方向的打转,还有的表现为眼球突出以及出血,还有的表现为皮肤出血、腹水、肠道无食物等,而且经验告诉我们,隔年泥鳅的发病率要大于当年养殖的各种规格的泥鳅。中国水产养殖网记者了解到,目前安徽、湖北、四川、重庆、江苏、山东等地已经进入了高温多雨的天气,泥鳅养殖户应该做好相关防范措施。
发病原因:
首先,高温季节致病菌大量繁殖,泥鳅体内外的致病菌大量积累,毒力增加,极易感染体质较差的泥鳅;
第二,高温季节,由于水温都会保持很高,泥鳅容易产生应激反应,体质下降,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也随之降低,从而给致病菌以可乘之机;
第三,泥鳅养殖的密度一般都比较大,正常养殖户每亩会投放一千斤左右的泥鳅苗,但是像赣榆县的很多泥鳅养殖户都是暂养泥鳅为主,投放密度非常大,一亩能投放两三千斤的泥鳅苗。我们都知道水体的溶氧量是有限的,养殖密度越大,对氧气的需求量就很大,也就是对水质有很高的要求,一旦水质恶化,引发泥鳅病害,如果控制不当,很容易导致整个泥鳅塘的泥鳅都感染,后果十分严重;
第四,天气突变,高温季节伴随着暴雨天气,暴雨产生的应激因子:一方面是藻类大量死亡,水体耗氧物增加,溶氧急剧下降,另外水体溶氧源头被破坏,水质全面恶化,另一方面,暴雨过后的降温导致分层的上下层水对流,下层的耗氧物质被带到上层,大量消耗水体溶氧,特别是傍晚突降暴雨,暴雨过后,太阳光变弱,光合作用不强,水体溶氧得不到补充,使水体的氨氮转化率大大减弱,从而造成亚盐、氨氮偏高,水质恶化更加严重,对泥鳅的刺激也就更大。
多年养殖的老鱼已经过较长时间的配合饲料的投喂,体内各器官负荷增大养殖环境突然发生变化,容易发生病变,如:肝胆颜色异常、肿大、大面积出血和周围体壁粘连等,这也是为什么多年养殖的老鱼更容易发病的主要原因。
如果泥鳅养殖户能意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,做好一些防范措施,可以降低泥鳅病害的发生率,具体做法如下:
1、暴雨之前应全池泼撒VC应激灵;
2、及时加深水体深度以降低水温;
3、外泼:戊二醛+暴血停,每天一次,连泼两天;
4、内服氟苯尼考+VC+保肝护胆类药物,每天两次,连服3-5天;
5、暴雨之后用有机酸解毒剂或用池塘解毒灵+VC解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