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0多只美丽的蓝孔雀,近1000平方米的规模化养殖场;年出栏孔雀700多只,产值60万元,纯收入30余万元。这些数字,你很难把它与一个残疾人联系起来。
的确,创造这些神奇数字的,就是闽侯县洋里乡梧溪村二级肢体残疾人、51岁的余圣奎。昨天,记者前往他位于深山的孔雀养殖场,了解他的“创业经”。
孔雀开屏深山里
眼前的余圣奎头发稀疏,额头亮堂,左脚迈步时,短了10厘米并有些萎缩的右腿艰难地跟着挪步。
余圣奎扬了扬萎缩得像鸡爪的右手掌告诉记者,11岁那年,他患上小儿麻痹症,治疗不及时,落下病根,成了一名肢体残疾人。
由于家中兄弟姐妹多,家境困难,余圣奎这些年一直帮助父母在外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。2009年,回到家乡的他觉得不能再靠父母亲人照顾度日,便萌生了创业的想法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余圣奎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养殖孔雀致富的节目,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。他从电视上获知,孔雀适合在偏远地区养殖,市场前景广阔。更重要的是,劳动力需求较小,很适合他这样的残疾人。余圣奎便和家人商量,但家人并不支持,觉得行动不便、仅初中文化的他没有必要去折腾。家人的劝说,反而更坚定了余圣奎创业的决心。
为掌握孔雀养殖知识,余圣奎购买了大量书籍开始自学。他还向弟弟要来一台淘汰的电脑,通过QQ群结识了许多同行和专家,与他们一起交流“取经”。
经过一番选址,余圣奎决定将养殖场选在离家300米处的后山菜地,那儿海拔高,他特地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,叫“天池孔雀园”。
为伊消得人憔悴
养殖孔雀,对一个残疾人来说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2年多的时间里,余圣奎经历的困难远超过他想象,但不服输的他一路“过关斩将”,硬是“各个击破”。
建孔雀园,先要搭棚子。“搭架子那天,正好碰到刮风下雨,刚搭起来的架子一下子就被吹塌了。”余圣奎说,他冒着大雨用左手艰难地把倒塌的架子重新固定好,用铁锹和铁镐一铲一铲、一镐一镐地挖出深坑和沟渠。1个月后,一个面积100多平方米的棚子搭建完毕。
2012年4月,余圣奎从江苏买回12只、每只重约2公斤的蓝孔雀饲养。见养殖效果不错,1个月后,他又买回了100只体重二三两的孔雀苗。
小孔雀安家没几天,余圣奎就发现每天都有三四只孔雀苗精神萎靡,食欲不振,随后陆续死去。他猜测可能是山里天气湿冷的缘故,就把平时舍不得用的加热器搬到窝棚里给孔雀苗保温,但效果并不理想。
难道是饮食卫生方面出了问题?那些天,余圣奎每天天刚微亮,就拐着脚,沿着崎岖的山路一步一步挪到园里,为孔雀准备饲料,打扫棚子,仍不见效。余圣奎束手无策,寝食难安,开始四处求医问药。他带着生病的小孔雀找到省农科院,经过专家会诊,病因终于找到了。原来,初来乍到的小孔雀们水土不服,患上了球虫病和肠炎。
为照料生病的小孔雀,腿脚不便的余圣奎每天蹲坐在小板凳上,守护着小孔雀,常常熬到深夜才回家。一天凌晨,下过雨后的山路湿滑难行,余圣奎担心孔雀安全,想尽快赶到孔雀园,一个踉跄,使不上力的右脚没站稳,跌倒在路上,一身泥水的他顾不上疼痛,艰难地爬起来,咬着牙向孔雀园走去。
凤舞九天会有时
如今的孔雀园,养殖面积近1000平方米,有种孔雀600只、商品孔雀600只,年出栏商品孔雀600只、标本孔雀100只,去年纯收入20余万元,今年可达30多万元。
余圣奎说,他养殖的商品孔雀以每公斤200元的价格销往市区酒店,而一只养殖3年左右的标本孔雀价格更是高达2000~2500元。
“福州一家公司前不久还订购了1000只标本孔雀,可惜这段时间资金上有点困难,不然赚得更多。”余圣奎说。
孔雀养殖回报高,成为山区群众眼中致富的“香饽饽”。受余圣奎的影响,周边村民及闽清东桥镇、莆田等地10多人(户)从他这儿买孔雀苗养起了孔雀。
余圣奎把孔雀园经营得有声有色,让很多人都对他刮目相看。但余圣奎并不满足,他还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。“我想建一个‘孔雀王国’,困难肯定有,比如资金,但不管怎样我都要坚持下去。”
余圣奎说,他会在做好孔雀的孵化、养殖、销售一条龙的基础上,把孔雀养殖做成一个产业,将天池孔雀园发展成集观光、休闲、旅游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基地,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平常难得一见的“凤凰肉”。新闻链接
孔雀养殖
孔雀,分绿孔雀和蓝孔雀2种。绿孔雀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具有一定攻击性,不能捕杀;蓝孔雀来自印度,上世纪90年代引进国内,是集食用、观赏、保健于一体的珍稀非国家级保护动物。此外,蓝孔雀还有白孔雀和黑孔雀2个变异种,平均1000只蓝孔雀中才能变异出1只白孔雀,黑孔雀则低于千分之一。
2003年,国家林业局将蓝孔雀列入特种畜禽养殖产业化经营项目,之后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孔雀养殖,有效减少了对孔雀的恶意捕杀,同时还满足了人们对珍禽野味的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