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拼音名】Ténɡ Huánɡ
【英文名】Gamboge
【别名】玉黄、月黄。
【性味】酸;涩;凉;有毒
【功能主治】消肿;攻毒;止血;杀虫;祛腐剑疮。主痈疽肿毒;溃疡;湿疮;肿癣;顽癣;跌打肿痛;创伤出血及烫伤
【用法用量】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、磨汁涂或熬督涂。内服:0.03-0.06g,入丸剂。
【注意】体质虚弱者忌服,多量易引起头昏、呕吐、腹痛、泄泻,甚或致死
药材基源:为藤黄科植物藤黄的树脂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arcinia hanburyi Hook.f.
采收和储藏:在开花之前,在离地3m处将茎干的皮部作螺旋状的割伤,伤口内插一竹简,盛受流出的树脂,加热蒸干,用刀刮下,即可。
【原形态】藤黄 常绿乔木,高约15-18m。小枝四棱形。单叶对生,几无柄;叶片薄革质,阔披针形,长9-13cm,先端尖,基部楔形,全缘或微波状。花单生或为聚啊伞花序;两性与单性花黄存;花绿白色,无梗;萼片5,花瓣5;雄花通常2-3朵簇生,雄蕊多数,花丝短,花药1室,横裂;雌花具退化雄蕊12枚,其基部合生而环绕子房周围,子房上位,平滑无毛,柱头盾形,为不整齐之裂片或瘤块,4室。浆果,径约2cm。种子4颗。花期11月,果熟期次年2-3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态环境:原产柬埔寨及马来西亚,印度、泰国、越南亦产。
资源分布:现我国广东、广西有引种栽培。
【栽培】野生
【性状】性状鉴别 树脂为不规则的圆柱形或块状,棕红色或橙色,外被黄绿色粉霜,可见纵条纹。质硬脆,较易击碎,破面有空隙,具蓝褐色略带蜡样光泽。味辛,有毒。以半透明、色红黄者为佳。
【化学成份】藤黄树含藤黄酸(gambogic acid),别藤黄酸(allogambogic acid),新藤黄酸(neogambogic acid)。
【药理作用】
1.抗菌作用:其种子衣中的色素--藤黄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,体外的有效浓度为1∶10000;对若干真菌、草分支杆菌、人型结核杆菌效力很豹,对大肠杆菌亦无效闭。新藤黄宁也有抗金黄色葡韵球菌的作用。异构体(异藤黄宁及异新藤黄宁)的抗原虫作用较其母体有效(藤黄宁或新藤黄宁通过肠管时可异构化)。藤黄索在体外对非致病性原虫有抑制作用,特别是尾-及γ-藤黄素效力较强。抗原虫与抗菌作用,并不平行。α1-及γ-藤黄素在各方面(如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之能力、对小鼠人工感染葡萄球菌的保护作用、在血清或金属离干存在时的反应、对热及酸碱度的稳定性等)皆与α2-及尾-藤黄素相似。
2.其他作用与毒性:尾-及α1-藤黄索在超过治疗量时可引起小鼠腹泻(尾-藤黄索致泻力更强)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(半数致死量,mg/kg)为:α1-及γ-藤黄素皮下注射均为277;腹腔注射分别为87.1及77.18;静脉注射分别为108.4及108,这些数值与α2-及尾-藤黄素的毒性栖差甚微。
【炮制】
制藤黄:1.先用豆腐一大块,平铺于盘内,中间挖一不透底的槽,将藤黄放人,再用豆腐盖严,置于笼屉内,放入锅中,将此锅再坐于大锅内,隔水加热,蒸至藤黄溶化,取出,冷却凝固,去豆腐晒干。
2.先将藤黄放入磁罐内,加入比藤黄多10倍量的鲜荷叶煎汁,将罐放入锅中,隔水加热40-60分钟,至罐内溶液呈紫红色时,倒入铜锅内再煎,浓缩成糊状,晒干。(每藤黄斤约用荷 叶半斤煎法,去渣)3.将藤黄加入鲜山羊血中,置铜锅内,加水同煮5-6小时,去山羊血晾干。(每藤黄1斤,用鲜山羊血半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