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打好后备鸭和种鸭良好的基础,一定要做好育雏期的饲养工作。父母代种鸭0-4周龄为育雏期。雏鸭出壳后,非常娇气,需要人工选择或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,细心地饲养管理使其充分地适应外界条件,健康地生长发育,保持良好的体质和较高的成活率。要做好育雏期的管理,必须做好以下几点:

  1.首先要做到“早饮水,早开食;先饮水,后开食”。种鸭到场后,要让雏鸭及早饮水,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及抗生素等药物,连用3-5天,有助于增强雏鸭抵抗力。饮水15-30分钟即可开食,开食时采用小鸭料,小鸭料粒度应以适合雏鸭采食为宜。开食后任何时间都不可断水。  2.其次要做好保温工作。雏鸭出雏后绒毛稀少,皮下脂肪很薄,保温能力较差,抵御外界寒冷能力弱,育雏室在一周龄内应保持30℃-35℃范围内,第二周龄内保持25℃-30℃范围内,第三周后慢慢减温到采用自然温度。  3.要赶堆分群。由于雏鸭合群性强,即使育雏温度适宜,雏鸭休息时常常打堆而眠。若育雏温度偏低,打堆就更为严重,容易压死、伤雏鸭。因此必须经常观察雏鸭的情况,发现有打堆现象,立即要将其赶开,并适当分群及提高育雏室的温度,以减少雏鸭的死亡,提高成活率。  4.保持合理的密度。鸭群的活动空间尽量放松,育雏期每只鸭所需面积比身体面积大3-5倍为宜,地面平养适宜的密度为:1周龄20-25只/平方米,2周龄10-15只/平方米,3周龄6-10只/平方米,4周龄4-6只/平方米。若场地较宽,可再降低密度。密度过大,鸭群拥挤,不利于饮水和采食,生长发育受到影响,也易造成疾病的传播,并易引起鸭群躁动,出现啄毛,休息不好,生长缓慢,群体不整齐,鸭体污秽,死亡率增加。鸭群的密度随日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,可视季节变化(冬季密度可大些,夏季密度应小些)及雏鸭生长情况和环境卫生状况调整。5、育雏期的饲养标准。在实际饲养中,应在标准基础上增加10%-15%的喂料量,否则很难达到体重标准。而我场一般采取0-28天自由采食的方式,到5周龄后才控制采食量。总之,育雏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,也关系到养鸭成败,只要熟悉了雏鸭的特点,加强饲养管理,就能育好雏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