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河蟹水瘪子病的病原、发生机理和发病规律等问题,目前,行业相关研究部门还没有定论,系统有效的防控措施更是无从谈起。当前,正是河蟹水瘪子的发病高峰时期,现就我们对水瘪子病研究的一些认知,跟大家探讨一下河蟹水瘪子病的防控措施。

河蟹水瘪子病的症状及发病规律探讨

一、主要症状

甲壳:发病前期,病蟹甲壳与正常蟹无差异;发病后期,病蟹壳色灰暗,壳软。

肠道:发病前期,有食线,肠道食物少,不饱满;发病后期,空肠或有黄色排泄物(俗称“拉黄”,实质是肝胰腺坏死后排向消化腺的排泄物,与食物结合后的产物)。

腹腔:发病早期,无积水。发病后期,腹腔大量积水。

肝胰腺:发病早期,肝胰腺黄里泛白,或者肝胰腺萎缩、暗灰;发病后期,肝胰腺完全白化、萎缩、糜烂,或者肝胰腺暗灰色、萎缩、糜烂。

鳃:病蟹鳃丝有时伴随有暗黄、缺损、黑鳃等症状。

其他症状:病蟹有上草上岸现象,发病严重的蟹塘,吃食量明显下降。

二、发病规律

2-5月份:病蟹以肝胰腺黄里泛白,或完全白化为主。病蟹上边上岸,病程慢,病蟹活力强,传染性弱,死亡量低,主要集中在蜕壳后发病死亡(俗称“软壳死”)。

6-9月份:病蟹以肝胰腺萎缩、糜烂为主,肝胰腺完全白化萎缩糜烂或者暗棕色萎缩糜烂或者暗灰色萎缩糜烂。病蟹上边上草,离水易死,腹腔大量积水,伴有拉黄现象,病程快,传染性强,单个池塘发病率达到60%以上。

发病率高的蟹塘的一些共性特点:上年发生过水瘪子的蟹塘,生态环境比较差的蟹塘,前期投喂冰冻鱼较多的蟹塘,杀虫清塘等农药使用过多的蟹塘。

河蟹水瘪子病的症状及发病规律探讨

三、发病机理探讨

进入6月(3壳之后)以后,水瘪子发病率快速增加,从病蟹症状和发病规律判断,该病原微生物随着温度的升高,活性更强,致病率高,具有一定的传染性,很多池塘,在很短的时间内,增加了很多病蟹,吃食量快速下降。

2-5月份的肝脏白化或黄里泛白现象,是病原的潜伏期,该病源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,活性和传染性较弱,发病病程慢。

从扣蟹养殖调研中,发现2-5仔蟹时期,就有肝脏白化苗,说明苗种已经携带病原,而扣蟹养殖阶段目前没有爆发大量水瘪子,与扣蟹抵抗力强有关。

上年发生过水瘪子的蟹塘发病率高,说明目前的清塘手段,对病原的杀灭力弱,该病原对环境的污染速度在快速增加。

养殖实践证明,生态环境恶化(高pH值、低溶氧),冰鱼投喂过多,农药频繁使用等,都能刺激和加速河蟹水瘪子病的爆发,是重要的诱发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