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西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,地处钱塘江上游,是国家生态示范区,境内的乌溪江水质常年保持I级地表水标准,森林覆盖率达到72.9%,同时当地政府全力打造土壤、水质、空气等立体的产地环境保护系统为放心农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。在衢江区1.8万hm2的农田中,茭白种植面积就高达300hm2。衢江区在茭白-鳖套养技术已成熟的启发下,从2013年开始探索茭白─泥鳅套养模式,又成功的摸索出了一套较成熟的套养技术和模式。在茭鳅共生模式下,以一个生产年度计算,单季茭田:每亩可收获鲜壳茭1200kg、成品鳅120~150kg;双季茭田:每亩可收获鲜壳茭3000kg、成品鳅120~150kg。以2015-2016年一个生产年度的双季茭田为例,茭白平均价格5元/kg,青鳅平均价格50元/kg,每亩田可获收益21000~22500元,除去生产成本(包括场地费、种苗费、人工费、建设费、饲料费和其他费用)约5000元/亩,可获利润16000~17500元/亩,比单种茭白可增效5000元/亩。
泥鳅养殖:茭白田养泥鳅--无公害套养技术
茭鳅共生模式除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外,茭鳅共生模式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,不仅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,还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,同时由于更少的使用化肥和农药,产品也更容易被百姓所接受,因此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。如果将此模式向周边的水生蔬菜产业区辐射推广,可带动衢江区数百公顷田由分散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高效、立体、生态和绿色的现代化农业转型,大大提高种植户收益,促进该产业链的发展,带来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。
一、田块选择与改造
1、茭白田选择
养殖泥鳅的茭白田要求水源充足、水质良好、排灌方便;田块向阳、干净、无污染。面积以1~2个单位的亩为宜。
2、田间工程建设
田间工程建设先要进行田块整改,整改时要开挖鳅沟和鳅坑,以保证泥鳅的正常活动。鳅沟为“田”字或“井”字形,宽度和深度各50cm,鳅坑设在对角或四周,宽2m,深80cm,鳅沟和鳅坑相连。在开挖鳅沟和鳅坑的同时,利用土方加高田埂,使其高出田块50cm左右。注、排水口对角设置,相互独立,便于水体的充分交换。
泥鳅善逃,除了牢筑堤埂外,还必须在四周建立高约0.8m的防逃墙,防逃墙可选用聚乙烯网片,下埋30cm,每隔3m打一个木桩。注、排水口需安装两道防逃网,外侧可用聚乙烯网,内侧用金属网。防逃墙和防逃网的建立,不仅可以预防泥鳅的外逃,还可以防止蛇、蛙等敌害生物的入侵。
二、茭白栽培技术
1、茭白栽植
茭白忌连作,一般3~4年轮作一次。单季茭白5月底至6月中旬进行定植,9月底10月初收割;双季茭白7月初定植,10月底收割第一季,次年5月收割第二季。定植时以一根带根的老苗为一株,需浅栽,栽植深度以老茎的白色部分入泥为宜,定植行距1m,株距0.5m,每亩种植1300株左右。品种应根据情况合理选择,主要考虑产量、品质、熟期和抗性等几个方面,在浙西地区以“浙茭6号”为主。
2、茭白水肥管理
茭白既是水生作物,整个生长过程不能断水,又是出水作物,水位不能太深,所以水位要根据茭白的不同发育阶段进行调节。茭鳅共生模式下,茭白田水分的管理主要依据茭白的生产需要兼顾泥鳅的生活习性。一般掌握由浅到深,再由深到浅的灌水模型。
施肥以基肥为主、追肥为辅,以有机肥为主、化肥为辅。茭白定植前每亩施有机肥800kg左右,此后根据茭白的生长情况进行1~2次追肥。追肥时为减少对泥鳅的影响和伤害,需先排浅茭白田水,使泥鳅进入鳅沟、鳅坑内,再进行全田施肥,施肥后逐渐加水。
茭白生长后期,应勤剥枯叶黄叶(10天一次,2~3次),不仅能增强通风和采光,还能减少病虫害的滋生。剥下的枯叶黄叶留在田里,可做肥料,也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。
3、茭白病虫害防治
茭白病虫害的防治应以绿色防控为主、用药防治为辅的策略。通过绿色防控可大大降低农药使用风险,提升茭白、泥鳅的品质和效益。在实际生产中,通过物理防控和泥鳅吃草灭虫的作用,茭白田基本可以做到不打药。若在确实需要打药的情况下,则一定要选择高效、低毒的农药(如二氧化氯、五黄多维、阿维菌素等),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。喷药时应加深水体,确保水体中的药物浓度对泥鳅无害,结束后立即换注新水,将对泥鳅的影响降至最低。
三、泥鳅养殖技术
1、鳅苗放养
鳅苗放养前10d左右,每亩茭田用生石灰15kg,对水搅拌后均匀泼洒,以杀灭田间的致病菌和有害生物。鳅苗选择无病、无伤、体质健壮的苗种(如本地青鳅),全长6~8cm,尾重4g以上。放养前用3%~5%的食盐水或10%的聚维酮碘0.351mg/kg的药液浸泡10min,可有效预防体表疾病的发生,防止带病入田。放养时间一般在茭白移植后8~10d,可先放养20~30尾进行试水,确定水质安全后再放苗。放养密度:每亩放养0.8万~1.0万尾。
2、泥鳅日常管理
茭白田虽有天然饵料供泥鳅食用,但除放养密度较稀的茭白田不需投饵外,其他茭白田均应投喂饵料。投喂时间和投喂量应根据天气、水温和泥鳅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握,做到适时、适量。投喂的饵料,以动物性饵料为主、植物性饵料为辅,日投喂量为泥鳅体重的3%~5%。
水质、水温对泥鳅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,泥鳅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℃~28℃,水色以黄绿色为宜,因此应经常观察水质以便及时换水。换水时注意控制水位,水流不能过急过快,以免对泥鳅造成伤害。盛夏高温季节,要适当提高水位或换水降温,促进泥鳅生长。
要坚持每天巡田,检查防逃网和田埂是否有漏洞,是否有有害生物入侵,水质、水温是否正常,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。
3、泥鳅病害防治
在茭鳅共生模式下,由于养殖密度较稀,泥鳅发病的几率较小,因此,在生产中对泥鳅病害的防治以预防为主。引起发病的原因主要有鳅体受伤、水质恶化、天气变化等。常见的病害有赤皮病、水霉病、气泡病、打印病和寄生虫病等。
①赤皮病
此病常因鳅体受伤或水质恶化,引起细菌侵入而诱发。病鳅的鳍、腹部及肛门周围充血、溃烂,尾鳍、胸鳍发白溃烂尤为明显,危害较严重。发现此病可按1000L水溶解20g呋喃奈斯水溶液,浸洗病鳅15~20min,也可用鳅鱼体重0.04%的呋喃奈斯拌饵投喂,连喂3天,疗效比较显著。
②打印病
此病多由嗜水气单胞杆菌感染引起,7~9月份为流行季节。病灶浮肿、红色,呈椭圆形或圆形,主要发生在尾柄两侧,似打上印章。可用1mg/L的漂白粉全田消毒,或用0.3mg/L的溴氯海因全田消毒。
寄生虫病:病鳅常见的寄生虫有车轮虫、舌杯虫和三代虫等,发病后常浮于水面,急促不安,或在水面打转。用0.7mg/L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(5∶2)合剂向全池泼洒,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;用0.5mg/L的晶体敌百虫向全池泼洒,可防治三代虫病。
③气泡病
鳅苗阶段,由于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,易导致气泡病。病鳅肠中充气,腹部鼓起,浮于水面。发现此病,应立即加入新鲜水体,平时投饵要注意适量、多样化,并加强水质管理,防止水质恶化。
④水霉病
由于水温较低或冬季鳅体受伤,开春后易感染水霉病。病鳅体表有白色棉絮状水霉产生,行动缓慢,食欲减退。发现此病,可用3%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~10min,也可用浓度为10mg/L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15~30min。
四、模式特点与前景展望
茭白作为一种常见的水生蔬菜,其质地鲜嫩,味甘实,被视为蔬菜中的佳品;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经济鱼类,其肉质细嫩,味道鲜美,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。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,茭白与泥鳅的种养模式是相互独立的,资源利用没有形成链条,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。而茭白田套养泥鳅种养模式利用茭白和泥鳅均只需浅水位这一共性,在茭白田既种茭白又养泥鳅,实现优势互补,互利共赢。一方面,茭白行株距较宽,可以给泥鳅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,盛夏高温季节,茭白丛生繁茂,又可为泥鳅提供天然的庇荫场所。另一方面,泥鳅喜食水中细菌和寄生虫等动物性饵料,可以大大减少茭白病虫害的发生,其代谢物又可作为茭白的优质肥料。因此,茭白泥鳅共生模式,不仅从源头上解决了种养过程中产生的化肥、农药、粪便等污染物问题,同时大大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,促进经济、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发展,具有极强的农业推广价值。
泥鳅养殖:泥鳅、猪和茭白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打造黄金组合
五、茭白泥鳅套升级版--泥鳅、猪和茭白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
安徽省岳西县是全国最大的无公害茭白生产基地,虽然茭白销量不错,不过大量的茭白秸秆却不好处理,焚烧会污染环境。怎么才能把茭白秸秆利用起来呢?当地想了一个办法,办一个大型猪场,把秸秆变成猪饲料利用起来。没想到,这一个举措不仅让茭白秸秆得到了有效利用,猪粪变成沼肥之后还田,让茭白质量提高的同时,还给茭白找了个新搭档泥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