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水鱼几种鱼类饲料介绍


  1.鱼类饲料营养要素

  (1)蛋白质

  蛋白质是鱼类饲料中最主要的营养物质。鱼类对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要求较高,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要求饲料中含粗蛋白质20%~40%。鱼类对饲料中粗蛋白质的需要量因鱼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别。动物食性鱼类(如鳗鲡)对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求较高,植物食性鱼类(如草鱼)要求最低,杂食性鱼类(如鲤鱼、鲫鱼)介乎两者之间。即使同一种鱼类,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,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求量也有所不同。鱼类的年龄越小,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要量越多;年龄越大,则需蛋白质越少。

  鱼类对饲料中所含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程度,由于种类、水温、摄食量及饲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别。鱼类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强,特别是对动物性蛋白质的消化率大都在80%以上。在植物性饲料中,采用粗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大豆、豌豆、扁豆、花生麸等投喂鲤鱼,也可获得较高的消化率。

  (2)氨基酸

 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。饲料中所含的蛋白质都不能直接被鱼类消化吸收,必须经过酶的作用,把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,才能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,在鱼体内重新合成自身的蛋白质。常用饲料中蛋白质分解后的氨基酸有20多种,其中赖氨酸、色氨酸、蛋氨酸、亮氨酸、组氨酸、异亮氨酸、缬氨酸、苯丙氨酸、精氨酸、苏氨酸10种氨基酸是鱼类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,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,彼此协调,促进鱼体的生长发育。若组成比例均衡、适当,则饲料蛋白质转化为鱼体蛋白质的数量大,增重效果好。因此,鱼用饲料除了要考虑蛋白质的含量外,还应十分注重必需氨基酸的平衡。

  (3)脂肪

  据研究,在鱼用饲料中添加适量脂肪,可以提高饲料的可消化能量,减少蛋白质饲料用量。投喂含有脂肪的饲料,尤其在越冬前投喂脂肪含量较高的饲料,可以减少越冬低温期鱼类死亡。但在饲料中过量添加脂肪,会使鱼体内脂肪大量积累,出现肥胖病态而使其商品档次下降,影响食用价值,甚至会引起鱼体水肿及肝脏脂肪浸润等疾病。一般鱼用饲料的粗脂肪含量应控制在4%~10%。

  (4)碳水化合物

  碳水化合物是鱼用饲料中需要量较大的营养成分,也是鱼体的能量来源。因此,在饲料中适量搭配碳水化合物,也有节约蛋白质饲料的作用。碳水化合物分为无氮浸出物(糖类、淀粉)和纤维素。无氮浸出物经过鱼类消化系统酶的作用分解后被吸收利用,成为鱼体能量的主要来源。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较低,如果在鱼用饲料中搭配的碳水化合物过多,会降低鱼类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,影响食欲,阻碍生长;同时,由于过量的碳水化合物转变为脂肪积蓄体内,就会影响肝脏的新陈代谢功能,形成脂肪肝(又称高糖肝)。因此,鱼用饲料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应控制在20%(冷水性鱼类)~30%(温水性鱼类)为宜。

  (5)维生素

  维生素是鱼类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,但它不产生热量,不构成机体组织,也不能从水生动物体内合成,必须从饲料中摄取,虽然需要量很少,但绝不可缺少。维生素是一种活性物质,在鱼体内作为辅酶和辅基的组成部分,参与新陈代谢。如果缺乏某种维生素,体内某些酶活性失调,将会导致代谢紊乱,影响某些器官的正常功能,致使鱼生长缓慢,对疾病抵抗力下降,甚至死亡。

  维生素广泛存在于各种鲜活食物中,在天然水域中鱼类很少出现维生素缺乏症,但在饲养过程中,鱼类对维生素的需要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,最主要是受饲料配方以及饲料加工工艺、贮藏方法的影响。大多数维生素怕热,有的维生素怕光和容易氧化或还原而受到损失,最容易被破坏的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A。维生素C即使在室温下贮藏也会受到损失,在碱性条件下被破坏的程度更大。优良的加工机械、合理的加工技术、正确的贮藏方法、尽量缩短贮藏时间,都可以使维生素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,这对于提高养鱼经济效益极为重要。

  (6)灰分

  灰分又称为矿物质或无机盐类,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。它不仅是构成鱼体骨骼组织的重要成分,而且是酶系统的重要催化剂。其营养功能是多方面的,可以促进鱼类生长,提高鱼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。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就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。灰分在体液内以离子状态存在,可调节酸碱度,调剂鱼类与水环境的渗透压。鱼类生活在水中,通过渗透和扩散等多种途径,可从水中直接吸收一部分无机盐。但是无机盐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从饲料中获得,故在饲料中搭配无机盐时,应考虑到水中无机盐的含量状况。

  钙、磷是构成鱼类骨骼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,如缺乏会影响其骨骼发育,产生类似软骨病的畸形病状。饲料如含有过多的钾、铁、锌、铜、碘,反而会延缓鱼类生长。饲料中铜、铁的含量过低时,鱼体的血球数量将会减少。微量元素则是鱼类体内物质代谢中各种酶、辅酶或酶催化剂的组成部分,具有节约饲料和促进生长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