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蛙封沟养殖的放养技术


  封沟养殖一般采取三种放养方式:即放养亲蛙、移植受精卵团和放养蝌蚪。

  1、放养亲蛙

  (1)亲蛙的选择 如前所述,4~6龄的林蛙处在“青壮年期”,繁殖能力最强,鉴于此,在选择亲蛙时,应选3~4龄的亲蛙为最佳。这样的亲蛙放养后,整个繁殖高峰期都被有效地发挥在养殖生产中。如果放养的亲蛙年龄偏大,超过6龄,则放养后其繁殖能力就处于下降状态,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较差。

  除注重年龄因素外,要留意选择皮肤分泌物多,体表光滑湿润,体表无伤,个体大而健壮,活力强无病症的亲蛙。

  (2)放养时间 亲蛙选捕和放养几乎是同时进行的,具体时间视当地气候条件,放养地与亲蛙采捕地的距离远近,交通便利条件等决定。一般原则是:如果亲蛙选捕地与放养地距离远,选捕亲蛙又困难,交通不便,就在秋季放养。将亲蛙运到放养地放养于深水源处或越冬池内,任其自然越冬,待翌年清明前后苏醒上岸抱对产卵繁殖。如果亲蛙选捕地与放养地距离较近,交通便利,亲蛙选捕容易,数量有保证,就在早春亲蛙刚一苏醒尚未开始繁殖前放养。将选捕来的亲蛙运到放养地后,直接放到产卵池内,经短期饲养即可抱对卵繁殖。

  (3)放养密度与雌、雄配比、 作为封沟养殖生产,其养殖面积都是比较大的,一般都是在几百亩至几千亩以上,面积几十亩的很少见到。所以,无论从亲蛙放养密度来说,还是从繁殖后成活的幼蛙密度来看,都很难产生密度过大的现象。加之养殖业者的财力、人力有限及目前林蛙苗种的生产能力所限,放养密度(放养量)不足却是一直存在的问题。因此,这里对封沟养殖的放养密度,无须指出一个定数,只能建议尽量提高放养量,至少每亩地放养一对亲蛙是必要的。

  但是,如果放养地内可供林蛙产卵、孵化、生长发育的水面不足,且人工辅助条件亦满足不了的话,则应考虑亲蛙的放养密度,一般每平方米产卵水面可放养亲蛙1~2对,雌、雄配比为1:1。

  2、移植受精卵团 封沟养殖尚可采取移植受精卵团的放养方式,当然,也有在放养亲蛙数量不足时,同时又移植受精卵团进行补充的。

  移植受精卵团的时间,是在林蛙繁殖期内进行,在卵产出3天左右,用小盆或水瓢等工具轻轻带水将受精卵团舀起,然后再轻轻放入装有水的大容器中(木桶、水桶、敞口水箱等)。在操作过程中,一定要小心,不要将受精卵团弄翻转,更不要将卵团碰裂散开,否则胚胎就会死亡。

  切忌用漏勺、抄网等捞取受精卵团,那样,卵团会因没有水的托浮而破裂散开,导致胚胎死亡和孵化率降低。

  放入大容器中的受精卵团,不可堆积重叠,应是各自漂浮在容器内的水面上,所以,每个容器内受精卵团的面积,只可占容器内水面积的2/3左右。

  在运输过程中,严禁使水面产生大的振荡,以避免受精卵团翻转或破裂。运到放养地后,仍需用小盆或水瓢等逐一将受精卵团带水舀出,轻轻放入孵化池中,注意勿使卵团翻转和破散。

  在放入孵化池前,要测量孵化池水的温度与运输容器中的水温是否接近,温差大于2摄氏度时,应将两者水温调至趋于一致后再放。

  移植受精卵团的数量,依据封沟面积、饵料保证程度、孵化水面和苗种培育水面的多少等来掌握,一般每平方米孵化水面可投放受精卵5000~6000粒,或每平方米孵化水面投放受精卵团6~8团。

  3、放养蝌蚪 在封沟养殖中,直接收集蝌蚪进行放养的做法不多。原因:一是收集蝌蚪较采集受精卵团困难;二是放集到的蝌蚪规格不一,参差不齐;三是易混进其他蛙类的蝌蚪和有害昆虫;四是运输技术性强且易夭折。

  收集和运输蝌蚪应在蝌蚪发育至尚未长出后肢之前进行,当长出后肢之后,在收集、运输出、放养过程中易大批死亡,成活率极低。

  在收集蝌蚪时应备有暂养网箱,待收集到一定数量时再起运,可参照鱼苗、鱼种的尼龙袋充氧运输方法进行。运抵放养地后,直接放入苗种培育池中培育。在人工投饵的条件下,每平方米苗种培育池水面,放养蝌蚪1500~2000尾;在非人工投饵的条件下,如完全依靠天然饲料,则放养量需大幅度降低,视天然饵料丰度,每平方米放养200~500尾。放养前仍需测量培育池水温和运输容器中的水温,如温差大于2摄氏度以上,也要调至两者水温基本趋于一致后再放养。

  收集蝌蚪进行放养,在目前看来不算是一种上乘的做法,故此不故此不赘述。